湖州味道|颜真卿的湖州时间轴和朋友圈(上)
全文11203字,阅读约15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思苇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湖州,是颜真卿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驻留时间最长的一站。湖州的颜真卿由“立朝正色”的耿介纯臣转身变成了“风流啸咏”的文章太守。
鲁公湖州之任,史载特简,新旧《唐书》涉及湖州仅列官名,一笔带过。存世述湖州事迹的,唐人仅殷亮《颜鲁公行状》与令狐峘《颜真卿碑》两通,总计不过一百余字而已。惜墨如金的史书自然不会去悬想颜真卿刺湖时的心境,但是幸好,后人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颜真卿所写的只字片语。纸本易失,就把他的书法刻在石头上,传拓四方,流布天下。但是幸好,还有大量当年酬唱的诗文、雅集联句留存至今,使得今天的我们还可以透过那些雄健的书法和典雅的文字去触摸颜鲁公的内心。欧阳修说,颜真卿的书法就像正人君子,刚开始接触有些敬畏,时间久了便觉得可亲可爱。这就是颜真卿的魅力所在,他把人格,写进了字里。
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颜真卿同时代的郭子仪,细心持重,终得善终,富贵寿考成为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榜样,而鲁公他则走向了另一种不朽。
大历七年(772),十一月,颜真卿被任命为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
大历七年(772)十一月八日,颜真卿还在《与夫人帖》中喟叹自己“离官已久”了。是啊,从大历六年(771)闰三月,罢抚州刺史算起,颜真卿已经被晾了整整20个月了。给夫人写此信时,他显然还没有收到湖州刺史的任命。
大历七年(772)十一月二十六日所作的《元次山碑》,是颜真卿存世碑志中,最早自题湖州刺史职衔的,碑文署“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鲁公撰并书”。据此我们推断,颜真卿是在大历七年(772)十一月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间被任命为湖州刺史的。
颜真卿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稷纯臣”,“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认理,认礼,不认人,更不认权。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他的“纯臣独耿介”往往与当权者相冲突。人们常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颜真卿不是不明白,他自己就曾说“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从四十五岁起,颜真卿便开启了贬谪外放模式: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六月,遭宰相杨国忠排挤,自武部员外郎出任平原郡太守。
肃宗至德二年(757)十一月二十八日,为宰相崔圆所忌,贬为冯翊太守。
肃宗乾元元年(758)十月初,因御史唐旻诬告,贬为饶州刺史。
肃宗乾元三年(760)八月,因率群臣上表问候迁于西内的太上皇李隆基,被权臣李辅国遣御史诬奏,出贬为蓬州长史。
代宗永泰二年(766)二月,宰相元载以诽谤时政罪“贬峡州别驾,未到任换吉州别驾,移抚州刺史,转湖州刺史”。这一次贬谪时间长达十二年,始于“花甲之年”,终于“古稀之年”。
颜真卿,在纷争不断的唐朝中期,以其身体力行,诠释了儒家“仗节死义”的崇高意志。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背后,是这个向以文章和书法传世的家族,在“安史之乱”期间表现出来的血性与坚忍,世所罕见。当河北二十四郡望风而降,只有他颜真卿首举义旗,孤身抗贼。颜氏家族,在那场战争中被杀三十余口,他曾悲愤地发问:“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但在他人生最后面临再次抉择时,他再一次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仰,道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大历八年(773)正月,颜真卿抵达湖州,正式走马上任,征辟李萼、杨昱、权器为幕僚。
唐殷亮的《颜鲁公行状》这样描述他初来湖州时的情形:“拜湖州刺史,公以时相未忘旧怨,乃加勤于政。”为把政务处理得井然有序,他开始征辟德才兼备的幕僚,“以杭州富阳丞李萼为本州防御副使,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为判官。委垦草、辟田之务于萼,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于器、昱等,而境内晏然”。
颜真卿刺湖,追随他而来的亲属及亲信,构成了他在湖最为密切的朋友圈。其中,李萼、杨昱、权器三人,是颜真卿最重要,也是最信任的幕僚和朋友,李萼、权器还是颜真卿组织的联句酬唱的主要参与者。李萼能文能武,是颜真卿平原抗敌时的小友,曾为他谋划河北形势,并建议联结清河郡联合抗敌。在李萼的谋划下,颜真卿攻打魏郡,以五千人击败两万敌军,斩首一万余人,威震河北。颜真卿平叛一度军费困难,李萼建议收取景城盐资源,让各郡之间互相调济,保证了军费供给。颜真卿殉难后,他的丧事和后事主要就是由他们三人来主持的。《颜鲁公行状》还记载说,“今检校国子祭酒杨昱自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除为汉州刺史,转湖州刺史,以旧府之恩,乘州人之请,纪公遗事,刊石立去思碑于州门之外。”郁贤皓先生《唐刺史考》认为杨昱与后世志书所记的湖州刺史杨顼实为一人,是宋人避神宗讳而改的。湖州纪念祭祀颜鲁公就始于他的任内。
大历八年(773)正月,颜真卿甫抵湖州,即访“诗僧”皎然。
皎然的《奉酬颜使君真卿见过郭中寺,寺无山水之赏,故述其意以答焉》,记述了在郭中寺即龙兴禅寺与颜真卿初次见面的事,“州西柳家寺,禅舍隐人间。证性轻观水,栖心不买山。履声知客贵,云影悟身闲。彦会前贤事,方今可得攀”。颜真卿甫抵湖州即访皎然,背后有着很深的家族渊源。皎然,字清昼,俗姓谢,为谢灵运十世孙。颜真卿十代从祖颜延之(鲁公十代祖颜靖之的堂兄弟)为颜氏家族首位著名文学家,颜延之、谢灵运齐名文坛,以“文章之美”并称“颜、谢”,两人互相欣赏,互有唱和。颜真卿与皎然的交往,可谓是再续颜谢前缘的美谈。
在湖州,颜真卿与皎然交往最深,诗歌往来也最多,皎然的《诗式》也深受鲁公文学主张的影响。颜鲁公等文人雅集最常涉足的地方是妙喜寺,正是皎然日常之居所。皎然陪同颜真卿踏遍湖州境内许多名胜,他们相互酬唱,在湖州秀美的山水间,找到了俗世温情下共游的乐趣。他们也常常游览寺庙,谈禅说佛,一起感受“忘机”的乐趣。在颜真卿为首的22首湖州联句中,皎然参与了20首。皎然《杼山集》中,与颜真卿唱酬的诗最多,达22首。颜真卿刺湖期间的宴集、游赏活动,皎然大多参与了,诗作中“奉应颜尚书”“奉贺颜使君”“奉同颜使君”“奉陪颜使君”“奉和颜使君”“奉酬颜使君”……比比皆是。幸运的是,这些唱酬的诗和联句都收录在《全唐诗》中保存至今,真实记录下了颜真卿的湖州行迹和朋友圈。
大历八年(773)立春日,颜真卿平望驿奉迎宴别卢幼平,初识“茶圣”陆羽。
祭岳渎使卢幼平是前湖州刺史,由越返京,途径湖州。这是颜真卿抵湖后,有据可查的第一次重要政务活动,也是第一次较大规模的雅聚。皎然有《同诸公奉侍祭岳渎使大理卢幼平自会稽回经平望》诗记其事,诸公的首领应该就是颜真卿了。皎然还有一篇散文《兰亭古石桥柱赞》记载此事:
山阴有古卧石一枚,即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也。大历八年春,大理少卿卢公幼平承诏祭会稽山携至。居士陆羽因而得之。生好古者,与吾同志,故赞云……
说明诸公中就有陆羽,颜真卿就是在奉迎宴别卢幼平时,与陆羽结识。陆羽除广为人知的茶圣身份之外,更是一位不在礼法拘束中的狂士,被时人目之为“今之接舆”。但颜真卿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结为忘年之交。而且从不掩饰对陆羽的喜爱和倚重,礼重异常,尤胜于皎然,为它建三癸亭,修青塘别业,以其地位和威望,使得陆羽的声誉日隆。
大历八年(773)立春后四十五日,颜真卿按例入顾渚山贡茶院主事贡茶事,至谷雨还郡。
湖州长兴北部与安徽广德、江苏宜兴交接的丘陵山区,把介于两山峰之间的山谷称作“岕”,“岕”通“嶰”,本地音读[kǎ]。自古好茶出岕内,正是由于陆羽的极力推荐,产自岕里的宜兴阳羡茶和长兴紫笋茶先后成为贡茶。从唐大历五年(770)开始,顾渚山创立贡茶院,监制贡茶事务由湖州刺史直接主持。因此,每年立春后四十五天,颜真卿必依例入山主贡茶之事,至谷雨日还郡。他从大历八年来湖,至十二年离任,期间有五次入顾渚山主持监制贡茶的经历。每年采茶时节,湖常两州官员聚集到交界的山上督造贡茶,于是便共同修建了一座亭子叫做“境会亭”,在亭上欢宴,品判初茗。虽然颜真卿没有留下有关诗文,但可以想象,他肯定与常州刺史独孤及(大历九年至十二年)于境会亭上,“紫笋齐尝各斗新”。
悬臼岕是顾渚山中最大的山岕之一。两侧峰峦叠障,翠竹丛生,溪水潺潺,古称明月峡,是紫笋茶的主要产地,颜真卿后任刺史张文规《吴兴三绝》诗有“明月峡中茶始生”之语。顾渚山至今保留有唐宋摩崖石刻三组九处,阮元《两浙金石志》中记载:“蚕头鼠尾,颜鲁公书,在明月峡中。唐宋名人石刻最多,惟此碑尤大,州县数来摹拓,土人惮费,击碎之。”颜真卿还曾在金沙涧上架设过一座木桥,因“唐颜真卿与客步月赋诗,宴饮是桥”,故名“颜板桥”,清代诗人王豫题吟:“胜游岂复闭昏朝,顾渚曾闻有夜桥。好是鲁公行乐地,异无人更爱消宵。”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颜真卿、皎然等六人在月下华席、饮茶赋诗所成的联句诗篇,或许成于“颜板桥”畔也未可知。短短十个字中,每个人都引用了一至三个和茶有关的名词、代词或典故,其中浸润着饮茶气氛、赏茶乐趣、主客相敬、器洁茶香、和茶禅的意境。颜真卿的“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更是道出了以茶修道的茶禅味。
大历八年(773)春仲,颜真卿登临岘山,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诗,清风楼送道士吴筠归林屋洞。
岘山为天目群山西来之尾,“在城南二里,下瞰碧浪湖千顷练平,为城南胜境之首”。山名的来历,据《乌程县志》载:岘山本名显山,晋吴兴太守殷康曾筑亭于其上,名曰显亭。唐时避庙讳(唐中宗名显)改为岘山亭。又《太平寰宇记》云:“山傍郡城,若襄阳大岘,故名。”《释文》“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安定门,瞬见此山,故名。” 岘山并不高峻,它以山顶有一天然凹形大石樽而出名。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有左相李适之出镜,他是唐太宗曾孙,曾任湖州别驾,曾偕僚登岘山,发现此石樽可贮酒五斗,于是常以客登临畅饮。李适之升任左相,洼樽随之便出名,被称为“李相石樽”。后来,人们在此处建“洼樽亭”纪念。李适之好饮酒,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赞李适之道:“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大历八年的春夏之交,颜真卿趁着风和日丽,偷得浮生半日闲,邀皎然、陆羽及子侄辈29人,浩浩荡荡,逶迤前行,携酒登临岘山联句赋诗,于是有了由颜真卿“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作首句,李萼“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收尾的“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共29联、58句、290字,收录在《全唐诗》里。参加诗人之众,为唐人联句之冠,这是湖州历史上一次名人文会的佳话,在中国文坛上可以与“兰亭修契”相媲美。
联唱二十九人中的吴筠是唐代著名道士,情趣高雅,不踏流俗,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于是栖心道门。曾与李白一同隐居剡溪,经他推荐,李白才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他与庄子消极厌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人生态度不同,一有机会他便表现为敢于进谏的良臣,而高超世外,散作逸人的生活便反而成了参加政治活动的策略,这样的生活态度深合颜真卿心意。皎然的《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时记录岘山联唱后不久送吴筠归林屋洞事,中有“吴兴太守道家流,仙师远放清风楼”,道出了鲁公深厚的道家渊源。
大历八年(773)夏六月,颜真卿荟集诸文士于州学放生池开始修撰《韵海镜源》。
《韵海镜源》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大成的巨著,它既是类书,也是一部韵书、字书。隋唐以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总称小学。《颜氏家训.勉学篇》说:“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小学是颜氏之家学,从颜之推传到颜真卿,已有六世,人才辈出,多有成就。正因为是家学渊源,鲁公十分看重《韵海镜源》的修撰。颜真卿自幼研习音韵和文词训诂,从28岁就开始着手准备编纂《韵海镜源》,他在《杼山妙喜寺碑》说,“真卿自典校时,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三苍》)、《雅》(《尔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已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 无所不见,故曰‘镜源’”。早在平原太守任上已经开始修订条目,终因战乱中止;后来在抚州任上又增而光之,虽成规模,仍不合意。到了湖州刺史任上后“以俸钱为纸笔费,延江东名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羽等十余人,笔削旧章,该搜群籍,撰定为三百六十卷”。颜真卿在日常处理公务的间隙,常与陆羽等共同讨论编纂《韵海镜源》的事,地点在州治和放生池两处,并且在州治后建了楼,并取了和书相关的名字:韵海楼,宋人留元刚所编《颜鲁公年谱》载:“终事于甲寅(大历九年)春也。郡有韵海楼,未徙杼山时所建。”可知韵海楼建于大历八年夏秋时节。
大历八年(773),十月。《韵海镜源》徙修于杼山。二十一日建三癸亭于妙喜寺东南。袁高巡视至湖,颜真卿陪同杼山赏桂、骆驼桥玩月、开元寺观碑。
陆羽和皎然一起住在杼山妙喜寺。颜真卿刺湖后,对此山倍为留连,常携友人往来。大历八年的深秋,颜真卿干脆把《韵海镜源》的编辑部从州学搬到了杼山。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记载:“大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时浙江西观察判官殿中待御史袁君高巡部至州,会于此上,真卿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西北于藂桂之间创桂棚,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悉产丹青紫三桂,而华叶各异。各树桂下有支径,以袁君步焉,因呼为御史经。”接待袁高,高朋满座,佳作迭出,成了湖州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就在杼山,就在三癸亭上,袁御史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相见甚欢。皎然写下了《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道情寄远岳,放旷临千仞。香路延绛驺,华泉写金印。日欹诸天近,雨过三华润。留客云外心,忘机松中韵。灵嘉早晚期,为布东山信”。酬唱联句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就有了《五言夜宴咏灯联句》,“桂酒牵诗兴,兰釭照客情(陆士修);讵惭珠乘朗,不让月轮明(张荐);破暗光初白,浮云色转清(颜真卿);带花疑在树,比燎欲分庭(皎然);顾己惭微照,开帘识近汀(袁高)”,真的是非常雅致美好的夜晚啊!于是袁御史“五杂组,酒与肉。往复还,东篱菊。不得已,醉便宿”了(《三言拟五杂组联句》)。
颜真卿还有题为《题杼山癸亭得暮字》的诗,其自注云:“亭,陆鸿渐所创。”在诗句中有:“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三癸亭落成后,便成了颜真卿与陆羽、皎然等名士在杼山聚会吟诗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在诗的开头就赞道:“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此后,颜真卿还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诗。从此颜、谢、陆诸人自秋徂春,时集亭下栅内,或编贯韵日,切磋训解,或徜徉桂径,同拟联句。三癸亭建在高处,登上三癸亭,可以看到溪上的古渡口,可以远望湖城的春色,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可以感受人生的真意。有意思的是,传世的颜真卿《赠僧皎然诗》和皎然的《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是同一首诗,写到了“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的美好意境。
颜真卿皎然陪着袁御史流连忘返于湖城的名胜,骆驼桥玩月,开元寺观碑。横跨霅溪之上的骆驼桥,为湖城三巨桥之甲,唐垂拱元年(685)始建。诗僧皎然撰《奉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骆驼桥玩月》,发出“山中常见月,不及共游时”的感叹,以至于“永夜南桥望,裴回若有期”。自此,驼桥玩月、待月、对月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沉醉的风雅美事。《文殊师利菩萨碑》相传是颜真卿携袁高、皎然等同游开元寺时所立,碑石已佚,但留下《文殊帖》,皎然也有《奉同颜使君真卿开元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诗记述此事。
风雅的湖州之行一定给袁御史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冥冥中的因缘俱会,八年后的建中二年(781),袁高“四月贬韶州长史,寻移湖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征为给事中”,同样被贬的袁御史也当起了湖州的文章太守。
大历九年(774),正月初七。颜真卿正书伯父元孙《干禄字书》,立于湖州刺史院东厅。同年颜真卿撰并书《颜杲卿神道碑》。
颜真卿自幼丧父,由伯父颜元孙抚养长大,而《干禄字书》正是颜元孙所作。颜元孙继承了颜家另一项小学传统——正字学,正字学整理和研究异体字,确定文字的标准形体,促进文字的统一。颜之推是正字研究的先驱者,著有《训俗文字略》。贞观年间,颜师古在刊正经籍过程中,将不同写法的楷书字记录下来,在当时被称为“颜氏字样”,还著有《匡谬正俗》。在这些基础上,颜元孙完成了《干禄字书》,它是唐代正字学的重要成果,清人段玉裁将它与《说文解字》相提并论。颜真卿书《干禄字书》时巳六十六岁,通篇楷书,十分谨严;文中注释近于小楷,比较少见,笔力精劲,“持重而不局促,舒和而含劲气,乃尽鲁公笔意也”。颜氏一族自颜之推,一直精通书法、文字学,他们家族对楷书的确立可谓功莫大焉。如果说颜之推、颜师古以及颜元孙等前辈共同完成了“字形的正定”,那么颜真卿则确立了楷书的代表字体。《干禄字书》,摩勒上石,立于湖州刺史院东厅,自此《干禄字书》大显于世,然传拓既多,剥损乃甚。至开成年间,湖州刺史杨汉公又重摹勒石。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杨摹本流传。
大历九年距离从兄颜杲卿殉难已经18年了,颜真卿终于在湖州完成了《颜杲卿神道碑》。天宝十五(756),常山被攻陷,颜杲卿被俘,他当面痛斥安禄山,被激怒的安禄山把他绑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颜杲卿口中含混不清,但依旧痛骂不止,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年六十五岁。颜杲卿的忠节不屈广为后世称颂,文天祥《正气歌》便有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真卿因抗贼有功,入京任职,但一想到颜杲卿父子的殉难,他的内心始终久久不能平静,或许他一直就想变得和兄长一样。9年后,唐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颜真卿被权相设计派去招安。面对李希烈的种种威逼利诱,颜真卿神态自若:“尔等可知道痛骂安禄山不屈而死的颜杲卿吗?那是我哥,我是快八十岁的人了,宁愿为大唐守节而死,难道还怕你们不成?”在被关押两年之后,鲁公被缢身亡,真的是求仁得仁啊!欧阳修赞颜氏兄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大历九年(774)正月,颜真卿立大历八年(773)七月二十五日追建并正书乾元三年所撰之《天下放生池碑铭》于骆驼桥东。
刚到湖州,颜真卿就着手建“敕天下放生池碑”,这也是他存放了很久的心愿。早在15年前的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肃宗李亨置天下放生池81口,以显示他对众生的爱护。湖州也得以钦置一口,放生池的地点设在骆驼桥东。这年冬,时51岁的颜真卿,便撰书了《敕天下放生池碑铭》,第二年三月重作擘窠大字,并有《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求肃宗为放生池碑题额,并得到唐肃宗的《批答》,但不久就被贬官,此事就此耽搁。颜真卿来到湖州刺史任上,773年七月第三次书写《敕天下放生池碑铭》。774年,他又写下了《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此碑终于立于骆驼桥东,遂了一件他多年的心愿,时年66岁。为了一块《天下放生池碑铭》,颜真卿十多年中三度书写,两度奏表,事情又一波三折,足见他的虔诚之心,“臣闻帝王之德,莫大于生成。臣子之心,敢忘于赞述”?苏轼曾经评论颜真卿此举在于规劝,《题鲁公放生池碑》中云:“湖州有《颜鲁公放生池碑》,载其所上肃宗表云:‘一日三朝,大明天子之孝;问安侍膳,不改家人之礼。’鲁公知肃宗有愧于是也,故以此谏。孰谓鲁公区区于放生池哉?”
据宋王象之《舆地碑目》称:“此碑旧在湖州文宣王庙,后移入鲁公祠。原刻已佚,现存留元刚《忠义堂帖》者,仅《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题恩敕批答碑阴记》二帖。可惜不知什么时候失去了踪影,而拓本流传至今,让我们隔着一张纸来感受碑的气息。该碑延续了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特色,点画更为精到,以正面示人,略显清秀,极具个性。
大历九年(774)春三月,历经38年,《韵海镜源》修毕成书。
《韵海镜源》书稿的撰定,历大历八年(773年)的秋、冬与来年春三季。期间,大历八年季夏(六月)起在州学及放生池畔与众文士“日相讨论”,至冬(十月)迁移到杼山的妙喜寺,到大历九年(774年)的春季“遂终其事”。《韵海镜源》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大成的巨著,它既是类书,也是一部韵书、字书。该书首创类书按韵编排之体例,为后世韵府类书之鼻祖。黄奭的《汉学堂经解》评价说:“自有声韵以来,其撰述该备,未有如颜公此书者也。”从历朝历代来看,这样工程浩大的类书,一般只有官方组织力量,才能完成。颜真卿仕途多舛,历经安禄山之乱、多次被贬以及书稿遗失等重重困难,仍然以一己之力延集文士,并“以俸钱为纸笔之资”,完成了这样一部巨著。
大历九年春三月,《韵海镜源》修毕,始于28岁,成于66岁,颜真卿的喜悦是显而易见的。因皎然之请,颜真卿撰并书《杼山妙喜寺碑》“以示将来”。颜真卿先后罗列了61位做出了不同贡献的编纂者,还有皎然、惠达等,虽未亲自参与编纂,但自始至终是编纂工程的支持者,颜真卿赞颂他们为“杼山大德”。在纂修过程中,颜真卿频繁地与“韵海诸生”集会,登临游赏,诗酒唱和,在湖州掀起了一场以联句为主的诗歌盛会。而这股联唱之风延续至韵书编定后,非但没有衰退,反而愈加兴盛。皎然以诗歌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韵海》修毕时的盛况:《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著书裨理化,奉上表诚信。探讨始河图,纷纶归海韵”“错简记铅椠,阅书移玉镇。曷由旌不朽,盛美流歌引”。《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州中重宴》,“世学高南郡,身封盛鲁邦。九流宗韵海,七字揖文江。借赏云归堞,留欢月在窗。不知名教乐,千载与谁双”。《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研精业已就,欢宴惜应分。独望西山去,将身寄白云”。
恰逢诗人皇甫曾自丹阳来游,皇甫冉皇甫曾兄弟是陆羽挚友,于是又是一波雅集和联句。“为重南台客,朝朝会鲁儒”,皎然有《春日陪颜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联句》,颜真卿云:“喜嘉客,辟前轩。天月净,水云昏。”皇甫曾答曰:“欢宴处,江湖间。”《七言重联句》中,颜真卿云:“顷持宪简推高步,独占诗流横素波。不是中情深惠好,谁能千里远经过。” 皇甫曾答曰 :“诗书宛似陪康乐,少长还同宴永和。夜酌此时看碾玉,晨趋几日重鸣珂。”今宵盛宴,“陪康乐”有诗,“宴永和”有书,“看碾玉”有茶,“重鸣珂”有道。最后皎然《同颜鲁公泛舟送皇甫侍御曾》:“维舟若许暂从容,送过重江不厌重。霜简别来今始见,雪山归去又难逢。”
颜真卿刺湖之初,邀集士大夫与高僧大德参加编订《镜海韵源》但在当时的文化圈子来说确实一件重要事件。颜真卿于大历十二年上任刑部尚书时,据令狐峘《颜鲁公神道碑铭》记载:“公乃奏上所著《韵海镜源》,帝嘉之,藏于集贤书院及秘阁。”颜真卿把这部词典献给朝廷,希望传之后世,只是沧桑流变,这部炳辉巨著在历史的烟尘中渐渐散佚,但颜真卿这一壮举永远留存在湖州的文化记忆中了。
大历九年(774),秋八月,玄真子张志和自越来访。
这年秋天,颜真卿为到访的张志和,召集一场有六十余人参加的文士雅集。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述了初次见面时,张志和洒脱的绘画表演,“玄真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前御史李萼以缣帐请画,俄挥洒横布面纤纩霏拂,乱抢而攒毫雷弛,须臾之间,千变万化,蓬壶仿佛而隐见,天水微茫而昭合。观者如堵,轰然愕贻”。皎然写了一首《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这诗的题目真长,可重要的人与事都在了:真卿、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几个词组之间,洋溢着张志和的性情与才华,“手援毫,足蹈节,披缣洒墨称丽绝。石文乱点急管催,云态徐挥慢歌发。乐纵酒酣狂更好,攒峰若雨纵横扫。尺波澶漫意无涯,片岭崚嶒势将倒”。
浮泛于江湖之上的张志和,这次应该也是泛舟而来。只是,那小船太破旧了,颜真卿就小心翼翼地提出要为他换一艘新船。不久后,这“友谊的小船”就送成了。皎然又写了一首诗,《奉和颜真卿落玄真子蚱蜢舟歌》,其中有“刳木新成舴艋舟”。落,就是落至,也就是现代所谓“下水典礼”,颜公不仅为张志和造新船,还为此举行了落至典礼。自此之后,张志和就驾着这一艘小船,“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了,“从水远逝兮任风还,朝五湖兮夕三山。停纶乍入芙蓉浦,击洑时过明月湾”。
大历九年(774),十二月,有《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
《颜鲁公集》收录颜真卿存世诗及联句约30首,多为交游酬和之作。我们发现除了《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大历六年(771)作于苏州虎丘,《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并序》大历十三年(778)作于陕西昭陵途中瑶台寺。其余20余首诗作及联句均作于湖州刺史任上。在湖州的任职期间,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浙西联唱则展现出了明显的游戏性质,《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就是其中之一,水堂在湖州城中霅溪西岸“碧澜堂北汀风阁后”。颜真卿刺湖时候的联句有时极尽滑稽、戏爐之能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调侃消解诗道诗艺的崇高,如下面两首:
雨里下山蹋榆皮,(颜真卿)莓苔石桥步难移。(皎然)芜荑酱醋吃煮葵,(刘全白)缝靴蜡线油涂锥。(李萼)急逢龙背须且骑。(李益)(《七言滑语联句》)
拈舐指不知休,(李萼)欲炙侍立涎交流。(颜真卿)过屠大嚼肯知羞,(皎然)食店门外强淹留。(张荐)(《七言馋语联句》)
两首诗中,颜鲁公的两句,皆生动滑稽,以致宋代诗人洪迈以为“以公之刚介守正而作是诗,岂非以文滑稽乎?然语意平常,无可咀嚼,予疑非公诗也”。把这些所有的细节综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血肉丰满的鲁公形象。在忠君的大义上绝无苟且,在生活上、文字上时而滑稽的鲁公。《世说新语》所记魏晋世家子弟、朝廷重臣的逸事,也不过如此!正是欧阳修的所云:“唐人笔迹见于今者,惟公为最多。时期巨书深刻,或托于山崖,其用意未尝不为无穷计也。盖亦有趣好所乐尔。”
颜鲁公深深地喜欢上了湖州这个江南清远之地,刺湖期间不断地新建和恢复了不少历史文化遗迹,我们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西亭、白苹洲、三癸亭、洼樽亭、韵海楼、霅溪馆……颜真卿刺湖,给湖州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文士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在颜真卿供职湖州的四年间,此地至少新增了八十余位文士,这对于湖州而言大概是史无前例的。而这一统计只是显示了有具名留存的一部分。那么如此浩大的文人潮选择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涌向湖州,其目标指向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颜真卿。
来源:湖州发布
编辑:柯佳琪 金臻瑶
湖 图
江南
摄于南浔宜园
南太湖号拍客:林溪垂钓
投稿方式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不再接受邮箱投稿)。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